下“苦功夫” 用“高智慧”,宣城路域治理打出组合拳|观热点
随着一条条公路的开通提升,以青山绿水为依托、文化底蕴融合优美生态的安徽宣城,吸引着大量江浙沪地区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S206省道,更是成为游客深入皖南、领略皖南川藏线秀美风光的“交旅融合”主动脉。
路兴旅游旺,交通便利带火了当地的民宿产业,据统计,仅是位于皖南川藏线入口处的泾县蔡村镇,就有400多家民宿。看着当地旅游业越发红火,每天在公路上奔走几个来回的宗治国感到肩上的胆子更重了。作为宣城市泾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路政中队中队长,道路是否通畅,路面是否有超载超限车辆影响道路安全,是宗治国每天关心的“头等大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5日下午,宗治国照例和同事驾车在公路上巡查,行驶至蔡村镇月亮湾风景区时,路边堆起的毛竹引起了他的注意。蔡村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竹林面积高达8万亩,每年竹笋产量达1600万斤,被誉为“华夏毛竹第一镇”。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也保留了做毛竹生意的习惯。
宗治国和同事一起清理路面堆放毛竹。人民网 胡雨松摄
“旅游旺季快到了,村民心思都放在经营民宿,砍毛竹的人少了。”宗治国介绍,当地村民在砍伐毛竹后,通常都会把毛竹堆在路边,等待货车运输。“村民挣点钱不容易,但是现在路边来往车辆比较多,还是不能堆到路面影响交通。”宗治国坦言,每年冬天,当泾县进入旅游淡季,路边的毛竹就会多起来,只要遇到杂物自己也一定会下车清障,“十几根毛竹搬下来,再冷的天也要热得一身汗!”
清理路面杂物,清理民宿经营者摆放的非公路标志……路政执法队员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对于整条皖南川藏线来说,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工作,才将公路网络的末梢逐渐打通。
经过道路改造提升,S206公路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网 胡雨松摄
王小琴在S206省道旁经营着一家民宿,家门口的变化,王小琴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去年10月,酒店门口路修好了,游客就没断过。”谈到家门口这条公路,王小琴眼里藏不住的笑意,“有不少回头客都跟我们说,现在开车走这条路,路面干净得很,路两旁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除了现场执法队员的“苦功夫”,近年来,宣城市通过高科技手段,以“非现场”执法持续加强路域环境治理。在泾县新元治砂治超监管点,路政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屏幕密切关注着省道上重型货车的运载情况,货车通过龙门架时,其载重、货物高度等信息就会实时传输到系统上。
路政人员查看货车通行数据。人民网 胡雨松摄
“我们通过车流量分析,用三年时间在30条重要国省干线公路上设置了43处治超非现场执法卡点,建成‘1+7’套治超非现场执法平台,共办结4620余起治超非现场案件,织密了全市科技治超网。”宣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何炎明介绍,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非现场”执法,在有效实现对治砂治超现象打击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了排查效率。
据了解,下一步宣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加快实现从传统治超模式向非现场执法模式的转变,在织密科技治超网,推动治超工作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